欢迎访问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

服务热线:0571-82688368 / 您好! 请登录立即注册 购物车

工艺分析法鉴定古瓷

2017-12-02  2644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制约,瓷器的制作在古代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因此在工艺上就形成历史发展的链条,也出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对独特的工艺习惯,这就给我们从工艺上进行鉴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一、从制泥工艺进行鉴别

古瓷泥料用水碓舂制或用石碾压制,故颗粒粗,烧成后胎质不够致密,孔隙多,如下图:

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之工艺分析法

现代泥料用机械粉碎,真空炼泥,烧成后胎质致密,几乎无孔隙,如下图:

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之工艺分析法

第二、从器物成型工艺进行鉴别

古代陶瓷器的制作曾使用多种方法成形,如盘条法、模合法、拼接法、拉坯法等,但单论瓷器生产,除方形或多边形器用拼接法(俗称“镶器”)外,一般圆形器物无论大小高低皆常用拉坯法成形,直到近代才出现注浆成形法。因此,凡隋唐以后的圆形立件器物如壶、瓶、尊、罐等若用模制法或注浆成形者,大抵皆为赝品。

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之工艺分析法

第三、从修足工艺进行鉴别。

古代瓷器中除立足器、汤勺等以外,一般圆器和琢器都要以器底同台面接触放置,这就出现了对底部的加工和修削,也就出现了平底、凹底、圈足等不同形状。由于社会审美意识和工艺技术的社会习惯性作用,历史上对古瓷足底的处理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也就为我们鉴定古瓷的时代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使我们可以根据被鉴定物的器足特征进行有利于综合结论的鉴定。

大体说来,唐代较早时期流行饼形足,中唐前后出现玉璧底,往后变为环形足,至唐末开始出现浅圈足。自五代开始圆器流行圈足,虽然高、低、厚、薄、尖、圆各有不同,但仍然可以找出带有时代性的规律。

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之工艺分析法

唐耀州窑罐

唐代的饼形足都是在器物胫体下部削出来的,足上部吃刀深,用意为同器身形成明显界限;足下部吃刀浅,使饼形足侧视成梯形;足底边沿斜削一刀,既有美感又防磕碰。这种修足工艺大江南北许多瓷窑皆用,可作断代重要依据。

宋元以后的器足许多古瓷考古报告、专题论文和鉴定著作中都有叙述,初学者可进行摘录排比,从中找出规律性和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古瓷鉴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搞鉴定既要把握各个要素,更要从整体性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全面的正确结论。修足工艺只鉴定要素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绝不能只看器足定时代,因为在古代民窑器中,许多东西时代差距大,器足却相同,例如近代有的小杂民窑碗、罐削成饼形足;有的唐三彩瓷器的圈足既近似于元代有乳钉的碗足,又如同明代洪武朝的圆涡形足。

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之工艺分析法

明代洪武朝的圆涡形足

第四、从接胎工艺进行鉴别

过去古瓷研究专家指出,元代和明代瓷器中的大瓶、大罐往往在接胎线部位发生突起,形成“修胎痕”。经过考察提出,是这些大瓶、大罐在烧成后才出现的“接胎痕”现代古瓷仿制者为了乱人眼目,有意识地制作“接胎痕”。那么,古瓷中自然形成的“接胎痕”同现代仿古瓷人为制作的“接胎痕”如何区别呢?

一是看突起程度,古代工匠是“想平,平不起来”,古瓷烧制前利坯时已将器物表面修得光洁平整,但烧成后的器物表面仍有“接胎痕”,这种“接胎痕”一般较低平,突起不明显,有的用手仔细摸才能感觉出来;现代工匠是“能平,不想让平”,以现代胎泥质地构造的承压力,烧成后不会出现“接胎痕”,人为制造的方法是在接胎时有意识地在接胎部位压出“接胎痕”突起,或在接胎部位修出突起。这种凸起十分明显,看着扎眼,很不自然。

二是看内壁处理。古瓷接胎部位内壁也有突起,凡突起小者系烧成中出现,皆无人工修整痕迹;凡突起高者系接胎时压出,一般都有手工按压痕迹,且外壁“接胎痕”突起并不明显;现代仿古器内壁有的修光没有突起的“接胎痕”,有的“接胎痕”却很高很宽,在器物内部十分显眼,过犹不及,不合使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