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

服务热线:0571-82688368 / 您好! 请登录立即注册 购物车

珐琅彩三多纹小盘的前世今生

2020-04-27  1161

倪福坤  中国古陶瓷民间收藏家

新年新气象,整理心爱藏品的点点滴滴不能忘。

有关三件珐琅彩小盘的来历和认识过程,我会在这无所事事的日子里一一记录在此慢慢叙说。

很久了,廿年前,一个夏日的星期天上午,我来到嘉兴南门菜场古玩地摊闲逛。十点多了,中午临近,有的摊主已经准备收摊。我走到第二个摊弄的转弯处,看到三个彩盘,小盘各画一佛手、一蟠桃、一石榴,盘面很脏,尤其那画有石榴的小盘,凹凸不平的石榴籽粒中含有油腻的黑色,像被故意做过旧的样子无人问津。

我弯腰拿起,随即问价,来自海宁盐官的摊主说:三个小盘共计人民币450元。我落地砍价,问道360元行吗?摊主立马说成交。由此这君不知,价值不菲的稀世珍宝被我轻易收入囊中。

当时我还浑然不知这三个小盘的其中奥秘和它们的前世今生。在随后的日子里我用牙膏刷牙慢慢地洗刷三个小盘,经过几天的清洗,最后一点牢牢黏在石榴头瓣上细微掉彩处的污垢被洗尽,显现在我面前的竟然是珠光宝气、光彩夺目,面貌焕然一新的一套《三多小盘》寓意是:多福、多寿、多子孙。



买下三个小盘后,我询问海宁盐官的摊主郭志诚其小盘的来历,他说,是当地跑弄堂得来,原主人是一对老夫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在拆除供奉祖先灵位的"家堂"内拿出来的,放在家里多年后,被他收到,拿来嘉兴古玩集市。

当时我只觉得小盘非常漂亮,误以为是粉彩瓷器中的精品。底款是"多福多寿堂製"的堂名款,认为是私人定制的器物,看了字款颜色和紧皮亮釉的瓷质,判断小盘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器物,当时我的爱好和研究方向是青花瓷。


随着时间推移,我的知识也在慢慢提升,后来从《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中得知瓷器中有一种名为珐琅彩的珍贵瓷器,其特征竟然和三个小盘如此的相似。

这三个小盘在弱光下有看点,色泽会艳丽无比,强光下则淡雅清新。那蟠桃的桃尖红艳如滴血。



那石榴籽粒紫如朝霞,


那佛手的桔黄色如同能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使人如痴似醉。



那三只矾红的蝙蝠更体现了清早期偏红的特色。

经过查找资料,明白了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最爱,在那期间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特白素瓷,精选合格后送往北平紫禁城,由内务府"珐琅作"负责,宫廷画师在高品级的白瓷上用珐琅料绘出皇帝旨意的画面,在宫中窑炉内烧成,椐清宫内籍记录,有个别珐琅彩直接在康熙皇帝指点下完成。供宫内陈设和皇帝把玩。

民国初年就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前,民间不知道有珐琅彩的存在。

康熙年间有极少亲王府也参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居住在圆明园的雍亲王为紧跟父亲,在圆明园中建窑,精心揣摩父皇所好,创作了一些精美的珐琅彩小件。看到小盘纹饰的构思,和制作工艺,雍亲王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佛手、蟠桃、石榴这三多纹饰寓意吉祥,迎合了康熙皇帝的爱好和追求。

佛手寓多福,福的种类繁多,可谓吃有吃福,观赏奇珍得有眼福,皇帝宫妃成群有艳福???

蟠桃寓多寿,蟠桃是传说中天廷祝寿的寿桃,据说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是偷吃了皇母娘娘寿诞的蟠桃,炼成金钢不败之身,得以长生不老。以示蟠桃使人长寿的秘诀。

石榴寓多子孙,是皇帝繁衍皇子皇孙,确保皇家血脉后继有人的主题。借物抒情,衬托三多的出处和对皇室的重要。

另外每个小盘都画有三只灵动飞翔的蝙蝠,三个小盘,摆放在一起时,合成了九蝠飞翔的场景。九蝠和"久福"谐音,寓意洪福齐天为皇家独享。


而民间只配五福捧寿,等级森严。   

《 三多小盘》是当时的创烧新作,所用的素白小盘是景德镇御窑厂,画珐琅素白瓷中的次品,瑕疵在哪里我都一一找到,所在位置也写得清清楚楚,画有佛手的小盘,盘底瓷胎太薄迎光透视,被剔出一等素盘之列。照片是自然迎光照。


这画蟠桃的小盘,圈足有一小破损(凹点)此凹点在制胎时已经产生,因此上釉的工匠在凹点上,点上了釉以示胎疵,责任到人。



再有画石榴的小盘,只是平面上有一点点常人不易发现不平整的瑕疵,是窑温所致,不可避免。



可见当时入选紫禁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的素白瓷检验,是何等严格。

如果雍亲王用朝廷的素白瓷是越制的,他不会干越制的事。从这小节上足以看出雍亲王,是多么小心翼翼的生活在康熙身边的状态。

《三多纹小盘》高三厘米,盘口直径十四厘米,底足八厘米。盘口一圈涂赤足黄金以示高贵。这三件画有佛手、蟠桃、石榴的小盘,具备瓷胎画珐琅彩的特征,制作繁琐,就连小盘背面手指纹的白色边框,都用玻璃白堆描,而不是以瓷胎的白色将就。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工匠用玻璃白颜料,点了两圈呈三角形上凸防滑钉,手感十分明显而目视无痕可寻,今天总算拍到几粒凸起的玻璃白的白点。



匠师遵照雍亲王的要求,做成了这样的防滑工艺。故宫瓷器专家李知宴,介绍清乾隆时期烧造的,一件蝠桃珐琅彩与粉彩混搭绘制的大盘时说:"清代烧瓷,一种用许多细密尖支架,顶起大盘,烧成后留下两圈许多凸点支钉痕,是故宫博物院内发现唯一一件用此种工艺烧制的瓷器,也是一生中第一次看到"

以我的理解,这种细密尖支架钉,留在此大盘的上凸痕,应该是用玻璃白材料点上去的防滑钉,不是支架钉痕,因为密集的细尖支架是经不住高温窑火的。我认为这是老专家的理解有误。这应该和《三多小盘》的二圈上凸防滑钉,是一样的工艺和作用,也是用玻璃白点成的防滑钉。这种防滑钉在60倍放大镜下看是没有气泡的。如果是支钉架,支在上釉的大盘外壁边,留下的支丁痕应该不会凸出来,中心是拉出支钉架所留下的凹痕,会有破损,这支钉痕是釉的成分,在放大镜下看有气泡的存在。

宫廷画师把珐琅小盘的色彩做到了极致,把最佳观看点定格在弱光环境中或炷光下,因宫殿宏大,殿内采光较差所需,弱光下更显艳丽动人,而强光下只显淡雅清新。

佛手、蟠桃和石榴的型与色都和真果十分相似,尤其是佛手上的桔皮纹,画师用了无数个细点,连明暗立体也用细点的疏密来表达,而且数千个细点,多一点不多,少一点不少,没有一个细点,点出佛手的手指之外,这用笔的功力是何等了得(毛笔)拉大了看更清楚。


另外画师在蝙蝠的描绘中,遵循了雍亲王的偏爱:画蝠必带勾和画毛必显绒的特征,是指蝙蝠翅膀上的双勾和蝙蝠身上的绒毛。



今天中国大收藏家、鉴赏大师北京大学崔吉利教授,他对三多纹小盘中呈现的一些特征,论述了他经典的观点:



崔吉利教授是精通"藏品会说话"这门语言的神人。我的小有建树,是在崔教授的指教和帮助下取得的。他的收藏品和鉴赏水平,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我真幸运能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导师。

用进口宝石级珐琅料所制成的《三多小盘》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可谓是神光异彩。

文献记载,使用进口珐琅料的年代是康熙晚期到雍正六年。而这《三多小盘》所用的多种黄颜色和石榴的纯紫色,是纯进口珐琅料的特征,印证了崔吉利教授的定论。



以上资料显示,色彩呈金属光泽,是区分康熙和雍正六年前所进口珐琅料和国产珐琅料的准则。

翡翠般绿叶上的碎玻璃状开片和清亮的透明度也是进口珐琅料明显特征之一。



小盘中(佛手、蟠桃、石榴)三果的色泽极其艳丽和出彩,按宝石界的行话来说,就是水头足。

石榴籽粒是用所谓的"花石釉"工艺制成,这花石釉涂在所需部位入窑,烧后自然形成石榴籽的颗粒,粒粒上凸,无人工雕琢痕迹。



这种"花石釉"配方在乾隆间失传,打那以后再无同样工艺的瓷器呈现。这是交叉论证的证据。

小盘中,绿叶呈金黄色的光晕应验了故宫博物院已故瓷器大家孙赢洲先生的一句顺口溜:"鲜红淡抹绿闪黄,差紫浓厚确无光"这鲜红淡抹是指蟠桃从浓艳的美红色逐渐转向淡红色的一个变化过程。这绿闪黄是指绿叶在侧光下呈现金黄色的光晕,而正面看到的绿叶都是该绿的绿,这配方也在乾隆年间失传。这也是交叉论证的证据。


真是巧了,这三件套三多珐琅彩小盘竟然集两个失传的工艺于一身。由此看来,没有绿闪黄特征的绿色彩瓷就是乾隆以后的器物了。

清代鼎盛时期,黄颜色是皇家独享的颜色《三多小盘》黄颜色就用了四种:佛手中的"桔黄色"



蟠桃中由美红到淡红再到淡鹅绒黄竟然没有色阶可寻,蟠桃下半部所用的颜色是"幼鹅绒黄色"



石榴中所用的是"明黄色"可在石榴开口中的石榴籽粒的隔断埂条中却用上了"浅棕黄"

褐色的树枝在侧光下有七彩光晕。

这样认真用色,足以体现雍亲王府珐琅窑,所掌握的珐琅颜料十分丰富,尤其还有使用黄颜色的特权。

三多纹珐琅彩小盘,集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制作精良,色泽艳丽,颜色细腻厚重呈金属光泽,以写实的手法,用工笔重彩完成。画面上凸于釉面约一毫米左右。它们拥有众多珐琅工艺和特征,是当之无愧的瓷胎画珐琅的艺术精品。

因为进口珐琅颜料是宝石级颜料,离子键牢固,硬度为3点3,这造就了《三多小盘》的色彩坚固不掉色,历经几百年的沧桑,色彩鲜艳如新。所画的佛手、蟠桃、石榴栩栩如生,艳如宝石,绿如翡翠这是进口珐琅颜料造就了它。

为了摆放时的重心在下,上方佛手的叶子是九张,蟠桃的叶子也是九张,而下方石榴的叶子是十一张,茂盛的叶子在下,有稳重的感觉,这时小盘的蝙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九蝠飞翔的场景,呈现洪福齐天的皇家气派。



宫廷奇珍珐琅彩的仿制在民国初期就有人尝试过,从以下资料表明尽管花费巨资打造,也无法得到想要的效果。



珐琅颜料用云香油调成颜色怎样



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珐琅彩瓷器


以上照片可以看到, 从叶片上的光泽就可以看出进口珐琅料和国产珐琅料所画绿叶的区别,直观上看,用宝石界的行话讲,就是水头足不足。康熙晚期和雍正早期,用进口料的画珐琅神光溢彩,绿叶可与翡翠相媲美,水头足!而乾隆时期国产料的画珐琅欠艳丽,绿叶较暗淡,没水头可言。而我收藏的《三多小盘》描绘绿叶的打底黑线清晰可见,笔笔见力,绿叶是两种翡翠原色的呈现,水头十足!

被翠绿色珐琅颜色覆盖的线描叶子的黑色线条清晰与否,是判断进口珐琅料和国产珐琅料的关键,同样也是区分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分水岭。珐琅彩瓷器的底款都是以帝王款呈现,极少有堂名款传世《三多小盘》的"多福多寿堂製"款式是雍亲王府的个列,只有看准彩料的颜色,才能为其准确断代。

手中无奇货可居,光凭书本知识是空洞的理论教条,很难让人信服。由于珐琅彩,尤其是康熙和雍正六年前,用进口珐琅颜料所绘制的瓷胎画珐琅更是凤毛麟角。要求学者手拿珐琅瓷,边看边著书立传这要求未免过于苛求,因此我要用严于律己,尊敬待人的处事态度对待一切有关珐琅彩瓷器的出版物和专家们的见解,取人之长,补己短板。借瓷中珍宝珐琅彩无可比拟的艺术造诣,让更多藏友和爱好者们了解它的精髓而不懈努力??

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属原著作者所有,在此论证所需而借用,感谢诸位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

 清代康雍乾盛世,用国力打造的珐琅彩,是瓷中神品,只供宫内陈设和帝皇消遣,极少流入民间。其配方早已失传,是现代想仿而唯一无法仿和仿不了的古代珍、稀、精品种,想要全面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还有很多不解之谜??

以上是我对三多纹珐琅彩小盘,观察发现的细节和想法,供大家参考和评判。借用台湾故宫博物院瓷器鉴赏家缪宝秀的话为结束语:"我们要以虔诚的心态去观看瓷中神品珐琅彩,去品味古人在创作时的付出和成功时的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