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福坤 中国古陶瓷民间收藏家
一九八四年夏日的某一天,我下班回家,路过嘉兴北门荷花堤少年路口,路旁有个铁皮棚屋名曰:〈白玉斋〉主人是赵志清先生。平日里常常与老赵交往,探讨一些与瓷器有关的话题或者他有收到较好的青花瓷邀我观赏。
坐南朝北的店铺正对着马路,我习惯性的看了一下货架,发现有件很特别青花瓷吸引了我的眼球。走进白玉斋,老赵拿出这件与众不同的青花瓷器,让我上手。 我仔细看着,觉得这镶银口仰钟式的青花器皿,炉不像炉,碗不像碗,幽蓝的颜色却十分养眼。 (图1)
(图1)
它纹饰精美,复杂而通透,工满而不乱,还有四个谬篆体大字:寿、康、福、苑在器皿的上、下、上、下的位置等分书写。香炉中瑕疵较多:直观内底有窑裂、鸡爪纹和缺釉的磨痕。(图2)
(图2)
外壁口沿下有棕眼和炸口。釉层中隐藏着小鼓包、龟背锦纹几何图案的交叉点上有蓝黑色上凸凝聚斑,大网格状排列,这些黑点,一点都不难看,还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给画面带来美妙的点缀。经不住一见倾心的相遇,依了老赵的一口价,花费了半年工资的钱,我买下了这器型优美,底部书写"内府"款的青花瓷器。
回家洗干净后我开始仔细端详和尺量:它高9.5厘米、口径12厘米、底足直径7.5厘米。这个看似不大的器皿,净重竟然有500克,如果是碗,实在是太重而且太深,决定叫它香炉吧,以下简称炉。
这炉有两个开光中的主纹饰,组成开光边缘的纹饰是:用大叶小花的菊纹和中空的海涛纹为一边的边饰。另一边是中空的海涛纹、茂盛的大叶和两个蟠桃,两边合围的纹饰在开光的四周,形成了一个留白的空间(开光)这个开光面积是整体的近四分之一。开光中是主题纹饰:梅花树形的开口龙,占据了整个区域,龙体呈C字型,画得十分灵动精致,把龙眼画成了人眼模样,可人家的眼睛是长在额头上目空一切的哦。(图3)
(图3)
元代画梅树呈C字型,是画梅树的主流特征《中国青花瓷鉴赏与投资全集》46页图五五 . 元 青花松竹梅纹双耳三足炉上,梅树枝干弯曲型状和香炉上所画的梅花树型如出一辙,步调一致。
龙双角是七朵梅花花蕾组成,左角四个花蕾,右角三个花蕾,形成了北斗七星的图腾,寓意是永恒。这北斗七星画在龙角之上,呈现了皇权永恒的主题。花蕾褐色的颜色微微下凹与四周青花颜色截然不同,这是青花釉里红的红色被烧飞了的瑕疵。 古瓷的纹饰是讲究寓意的,用句话概括:"有画必有寓、有意必吉祥"特殊的纹饰中还隐喻着主人的地位。这龙身中九朵盛开的梅花和五叉分枝的组合,隐寓着九五之意,迎合了帝皇的九五之尊。(图4)
(图4)
另一面,画师绘制了:茂盛花叶的牡丹和中空海涛纹为一边的边饰,另一边画着中空的海涛纹和大叶配佛手的边饰,也给开光留出整体近四分之一可供绘制主纹饰的空间。这个开光中画有:一个有内堂(子孙满堂)的大石榴,弓状弯曲的四肢连接在石榴的身上。石榴首部是七叶五花瓣的组合,迎合了蒙古汗王的七五之尊。石榴内堂的子孙圈里长出了一枝由九张叶片和五个花瓣组成的另一组独立画面,寓意着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画师画出了:由汗王子孙中诞生了皇帝的场景。成吉思汗是汗王而他的孙子忽必烈却是元朝的皇帝。画师用纹饰刻划出清晰的传承脉络。子孙圈边有反白画法的两片小叶,是给子孙圈配上展翅高飞的翅膀。粗壮内弓弯的四肢,有蓄势待发之意,符合元朝的对外扩张。七五之尊是汗位、九五之尊是皇位,两组开光画面形成了一句话:"皇权永恒,子孙万代"。这就是香炉的拥有者,旨意画师绘制的画面主题。
这香炉设计真奇妙,竟然推不倒。不管从什么方向,使多大劲去推倒这香炉,可它立马会稳稳的站立起来。是我在瞎说,不会有万里江山永不倒的意思吧。
两组主题画的画意,都指向元朝的规制和习俗,很可能是顺应帝王的旨意而画,如果是这样,镶银口的仰钟型器皿应该是香炉,元大都皇宫内小佛堂供用。
这植物龙(梅花树)画得很生动。古代以植物为载体的龙图腾十分少见,只见于元代,元代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是最开放的,绘画也是最大胆和别具一格。到了明清时期,什么都有禁忌,画工不敢随心所欲,而龙是蛇形龙,动物的化身,至今没变。看看香炉画片上龙的形象有动感吧,蒙古族重大仪式上,摔跤武士在出场时,左右开弓的步姿和架势,这龙就是这么个样,草原文化十分浓郁。
文字纹在元代已经十分流行,以四字为一组的较多,比如: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多为四字吉祥语,香炉上的四字语却以单个为中心,各有寓意深藏其中,这种表现形式非常少见。文字从右往左,从上到下排列:寿(万寿)康(安康)福(多福)苑(宫苑)这是寿康福苑四字的所在位置和寓意。
这寿字是宋元时期的流行体,与明清时期的寿,字体不同。其浓黑上凸的凝聚斑是元青花的保证。(图5)
图(5)
这康字自甲骨至今总体没变。炸去颜色的空洞名曰:炸釉。(图6)
(图6)
而这福字的写法是最令人寻味的,有谁见过这么多笔划的福字示字边旁?这可是元朝特有的"八思巴文"长条型译音文的字样。(图7)
(图7)
这个残钵中的长方型文字,就是"八思巴文"在器皿中的证据。(图8)
(图8)
而苑字更加显示了它不为人知的独特性:《百家讲坛》节目中,马未都先生讲:"元朝,有过对汉字改动的记载,比如元朝书写时,碰到最后一笔有拐的字,它必定拐向左边"而正常汉字的拐一定是拐向右边的,马未都用元朝文献记载中的七字作了生动说明,他说:"元代改动过的七字,它的拐被拐向了左边,变成了一个反写了的七字了"。有了对照依椐,我讲一下香炉上苑字最后一笔的拐,它也拐向了左边,是元代文字书写的怪癖。为这香炉寻根问祖,我竟然还找元朝特有的文字为它作证,特执着。(图9)
(图9)
书画篆刻金石大师童人杰真有本事,是他破译了这个无人知晓的变异写法的谬篆体苑字。另外,在古代,个别文字的使用有特定的规矩,苑字是皇室范围内专用的文字。苑字常用于皇家庭园和行宫御苑之中,比如北京的中南海在明清时期被称作西苑,由此可见这香炉的身份有出处。
元朝很短才97年,文字改动时间更短,只有像元大都的大北窑才有可能第一时间接触和运用到这种怪异的福字和苑字。这种被元朝国师巴思八改动过的文字,前无古人后无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只露了一次头,实难捕捉。因此判断写有变异福字和苑字香炉的年代,用交叉论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考古出土中,有"内府"款陶瓷的资料上看,出土的元代"内府"款瓷器都在北京和北京周边地区,也就是说,是元大都内府所能管辖的河北地区而非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景德镇,所以这香炉的烧造地很可能是元大都的大北窑。镶银口这种高难度工艺配套的作坊也可能在大北窑之中。同时贵金属存放的库房需要足够的保卫力量,是元朝晚期景德镇动乱地区所不具备的。
镶银口工艺起源于宋朝,宋代国力富足,皇帝宋徽宗艺术修养极高,上效下应带动了全民审美的品味。高端瓷器的口沿包金扣银很常见。(图10)这还与宋代的瓷器烧造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扣烧,瓷器留下了涩口,如果不用金属包口,口沿锋利无法使用。
(图10)
到了元代这种制瓷工艺得到改变,但有需要制作特殊奢华的宫廷用瓷时,必须沿用宋代这一极其复杂的工艺,力求完美。
元朝设内府,是掌管宫廷制作、供应的机构,此炉是宫廷所需而制,因此镶银口香炉在制坯时,已留有为下道工序镶银口的涩口,这个涩口深0.8厘米,是在银口破损处量的尺寸。如果烧成的香炉不镶银口,这口沿十分锋利是无法使用的,这涩口在口沿内侧,口沿很薄,达到了峰利的程度。为什么要强调这涩口在内侧呢?如果涩口在外侧还必须厚,那是缺盖后为掩盖毛涩而补镶银口的现象。这镶口和瓷口齐平紧贴,十分精致和美观,完全与缺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镶口工艺到明代被彻底禁止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二年明确规定:不准瓷器镶金包银,因此明朝没有镶银口的瓷器传世。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明代宣德年製龙纹仰钟型器皿与它同一器型,但不镶银口。到了清代包金银的瓷器,常见于主人特别喜欢的残器,才用金银修?口沿或为残器修复。除此之外镶口工艺的器皿无处可寻,宫廷用瓷也不列外。这香炉口沿的涩口特别薄,口沿向外斜撇,制作难度可想而知。(图11)
(图11)
这样预留涩口,成品率肯定低,相对成本就高,如果单为美观,窑主不会冒此风险,它一定是为皇家所特制,所以不惜工本。元朝国力强盛,成就了这样的瓷珍传世。(图12)
(图12)
有幸在资料中看到同类香炉,它竟然存放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库房里,更不可思议的,还是被美国波普博士从库中挑选出40件中的一件。箭头指着堆放在元青花大罐上是同类香炉,这可铁证如山。(图13)
(图13)
这图片资料拉大了仔细看,模糊的图像中能辨别出龟背纹的轮廓和它所镶的银口,和香炉相似。
要判定香炉是元青花,香炉的特征必须是元代的, 比如香炉的青花钴料特征是否与元青花相匹配。台湾震旦艺术博物馆出版的《青花瓷鉴赏》第17页中所论述的苏麻离青钴料(颜料)最唯一性的特征是凝聚斑,书中讲:颜料密聚处呈蓝黑色,並有自然凝聚的黑疪斑点,正是苏麻离青料的最大特征。20页:並有浓淡相间的变化,颜色浓重处深暗如黑,正是钴料十自然凝聚的黑疵斑点。50页:元青花所用的钴料有国产青料和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两类,前者偏向蓝灰色或蓝黑色,后者则浓艳如宝石蓝,並且会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点,色彩极为艳丽,是精品元青花器的标准色泽,钴料凝聚处呈蓝黑上凸。香炉龟背纹交叉点上的凝聚斑呈蓝黑色凸起,与文章中所描述的特征一致。是画笔在这个交叉点上重复交汇,是钴料累结所致的明显特征。(图14)
(图14)
更有甚者,香炉中的凝聚斑特征比资料中描述的更为全面,福字上的凝聚斑冲破了釉面。露出铁矿杂质,学术上称铁锈斑(火山口)康字中有炸空钴料的地方,学术上称炸釉。以上三个特征是苏麻离青在高温下产生不同聚变的呈现,这种现象是当时苏麻离青钴料在工艺上无法克服的缺陷和瑕疵,同时却变成了鉴定精良元青花最重要,最具独特的唯一特征。
凝聚斑学术上又称结晶斑、破了口的上凸称铁锈斑(能直观内部的铁矿杂质的颜色)炸空钴料的空洞称炸釉。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现象是凝聚斑一个人干的,也就是说吃饱了撑的(钴料太浓所致)仅此而已十分明了。
《正点鉴藏》中讲述铁锈黄的连线火石红。这在香炉的胎釉结合处有明显的显现,仔细寻找还发现了鼓包和疏朗的黑芝麻状的瑕疵,这些是麻仓土必须具备的特征。
香炉的釉色呈元青花鸭蛋青颜色,釉硬如钻,经历几百年岁月的洗涤,宝光四射、光亮如新。
香炉纹饰的寓意,在北京大学崔吉利教授指教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崔教授讲:元代蒙古族十分张扬,用菊花代表坚韧和对外扩张,元朝定菊花为国花。八月十五是元朝的上元节,等同于中原的春节,节日里元大都皇宫内外会用菊花装点。菊花又称公主花,公主出嫁时头上会插上两朵野菊花,以示高贵。香炉上,野菊花的画法既符合元代单层大芯16花瓣的特征,又与当时皇室的 礼仪相吻合,符合元代皇室画菊必成双的规矩。寿康福苑四字都用菊花衬托,足以体现野菊花在蒙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图15)
(图15)
梅花树龙纹旁边的菊花更是俩朵齐放,所配的大叶也是五瓣状的元代手掌型特征。香炉画面中纹饰与元代画风一脉相承,比如:元代画牡丹必白头,画小叶必拖尖。这箭头指向白头牡丹花。另一箭头指着小叶的拖尖。(图16)
(图16)
在元代画菊花必单层,画小叶必拖尖,大叶必五瓣,海浪必中空,梅树必C型、树枝必出刺等等??
元青花鉴定专家陈立宜从专业角度对特征进行了解释:"树梢出刺的特征能使元青花瓷器和明代的青花瓷器区别开来"香炉上梅花树梢出刺应证了它是元青花的特征。(图17)
(图17)
凭画片的风格能把误入明代青花瓷的元青花区分出来,但必须具备元青花应有的特征为前提哦。画小叶拖尖是元代画家笔力遒劲有力的体现,元青花所画的冬青叶,往往会出现叶尖上笔力遒劲的拖尖,香炉上小叶的拖尖有力而自然。(见图4)
叶型呈元代冬青叶状《中国青花瓷鉴赏与投资全集》60页图八二.青花折枝花卉纹玉壶春瓶的一个开光中所画的冬青小叶的拖尖是最好的样本,是其它朝代冬青叶画法上找不到的。(图18)
(图18)
香炉中最养眼的龟背纹,是整个画面中最难画的几何图案,画师高超的画技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龟背纹灵秀通透,画师在空空如也的龟背纹中添加了几笔嫩草,既体现了龟背纹的通透又不失单调,是西域风情和草原文化的绝配(西域清真寺???墙上有马赛克拼成的龟背纹几何图案,蓝白相间)去故宫参观过的朋友一定见过,御花园庭园建筑窗下的六角型龟背纹琉璃墙砖吧,这龟背锦纹图案的寓意是长寿安祥。(图19)
(图19)
众所周知元青花的主产地是景德镇,元代设浮梁郡主治瓷业。但是鲜为人知的重要官办元青花基地竟然在元大都,运送麻仓土到元大都是个重要举措,这与元朝强大的漕运能力是分不开的。崔吉利教授讲,真正的元青花创烧于元大都的大北窑,遗址位于日坛公园南.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边上的大北窑(图20)。这地名历史悠久。
(图20)
更惊奇的是在它的正北方向,距离8公里处的千禧大酒店旁竟然是元八景"金台夕照"所在地(图21),元代,金台是祭天的高坛,夕照是指夜晚,大北窑窑火所形成冲天火光的壮观景象,可见元大都大北窑烧造元青花的规模是多么宏大。这个知识点十分珍稀,很罕见。在这里向为我提供这个信息的崔教授致谢!
(图21)
元代,大北窑属准军事编制,派军队守卫,从元青花的试制到出成果都是秘密进行,不为人知。
马未都先生在《百姓讲坛》惊叹不已的说:"只有元青花没有成长过程,一问世就是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其实不然,这说法不符合客观规律,元代创烧元青花,当时是个密秘工程,她从婴儿长成大姑娘,只是世人无法见到而已。如同我国的原子弹在爆炸前无人知晓是一个道理。也和马未都常常说的一句话一样:"我说,我就是不说"不准说和不说就没人知道了。
大北窑内配备了金银作坊,能为特殊需要镶金扣银的瓷器配套。
香炉底部有"内府"款。内府款始于宋朝,元朝的内府是政府的管理机构《元代大都、上都研究》第193页:上都留守司的下属机构,根据不同十的职掌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其中第五类属营造诸司:一、内修司:掌营修设内府(重点在这)设于至元八年。
二、诋应司:掌宫殿、王府、寺庙妆銮油染裱褙。
三、器物局:掌制造铁器(兵器)及内府营造订线(按样订货、验收、供应)
四、八作司:掌都城造作,设于至元十七年。
2014年1月20日录于嘉兴图书馆
元朝凡有"内府"款的器物都由内府负责出样、按棑制作和验收,而后供皇室、官府衙门和军中使用。
所有"内府"款的器具中有较普通的盛酒瓶罐也有皇室精美的陈设器和敬神拜祖的供器,所制之器都留"内府"款作为印记(图22),以备查责。比如元代的道教王灵官造像留有"内府信官马堂億"这样的阴刻款识,如有质量问题可直接问责。
(图22)
有时候以史为鉴的用意,是否在鉴定古瓷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内蒙古元青花专家孛儿只斤.敖斯尔在2005年7月6日发表,《元青花有没有纪年款》的文章,他讲:过去专家和学者的看法元青花是不写款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子的,元青花有纪年款《中国陶瓷》中早有记载。他还讲:我在内蒙的古元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曾看到"大元至正元年制"的元青花牡丹花纹饰梅瓶一个、"内府"款祭蓝釉凸龙玉壶春瓶一个、"内府"款蓝釉白龙梅瓶一个、"内府公用"款的釉里红梅瓶一个。以上所举的元青花瓷器烧造难度特大,精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是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几乎看不到。他进一步指出,过去我们没发现,所以那时候说元青花不写款是可以理解,没见过的东西,世界上不一定不存在,现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批写款识的元青花时,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过去讲"内府"款的青花瓷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器物,这也正常,那时专家和学者都被"元代无青花"的错误理念所蒙蔽,都以为青花瓷器创烧于明代。(图23)
(图23)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蓝本,对照伊朗和土耳其两国收藏的明代青花瓷器进行了比对,挑出74件与之风格相似的元代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并且在1950年写了两本关于元青花的书,从而在世界上掀起了研究元青花的热潮。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原来误以为是明代的部分元代青花瓷被逐步区分出来,提高了断代的准确性,这个信息从美国英国日本传入元青花诞生地中国已经是1985年左右的事了,不幸的是,元青花遭遇了部分中国专家的冷漠和一知半解。国内的元青花很少有专家认可,使民间元青花瓷器处于黄金埋在黄沙里难露真容的尴尬境地。形成了国内不认国外认的怪事,还时不时的把颜色湛蓝,制作精良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塞进明代正统、景泰、天顺这制瓷业最糟的"空白期"。
北京元大都遗址窖藏出土了元青花瓷器,清宫旧藏中却没有,史料文献对元青花亦无记载,据此有学者推断,明朝针对元朝文化曾做过一次残酷的政治清洗,元代青花瓷未能幸免"毁瓷抗元"的劫难,从此元青花瓷器和元代的一切遣存在中华大地上消声匿迹,由此产生了"元代无青花"的无稽之谈。
但是任何的清洗都无法抹去元青花曾经的存在和辉煌。这段历史资料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东西是老物件,而且有元青花的纹饰和材料的特征,那么一定是元青花,因为元青花没有老仿。有些学者和专家也知道这情况,但回避。他们在鉴定时不可能也不愿意为你讲真话,当然不懂装懂的也不在少数,那就说要在国内,元青花真品被专家鉴定为真货的可能性极小。
《古玩指南大全集》第73页:瓷器上题写落款开始于宋代,宋代个别瓷器上有"内府"两字,可以说这是"内府"款的开端。纪录片《瓷》片头"内府公用"款的元代大盘,应该是西域接待贵宾所用的器具,所以有"内府"款的青花老瓷器,其工艺、纹饰和特征,一定要对得起"内府"二字的款识,才能挤身于元青花瓷器的行列之中。否则就中了马未都先生对我说的一句话:"内府款从元代写到现代"。这可能是他没有这类带"内府"款元青花的心态外露吧。我说这话是有依椐的,马未都先生在鉴宝节目中常常有句口头禅:"这好事我怎么没碰上"。其实我十分佩服马未都先生的学识和智慧。在一期《百姓论坛》节目中,马未都对日本收藏的一对带盖梅瓶肩部书写的青花"内府"款的作讲解(图24),他说:"这白色梅瓶肩部用青花书写了"内府"两字,证明它们是元代皇宫内府的瓷器,可惜被日本人收藏了,我囯还没出现带"内府"款的元青花"。
(图24)
因此我认为马未都先生是见到过真正元青花精良之器,而且是对"内府"款有概念的人。(图25他在伊朗和颜色湛蓝元青花的合影)
(图25)
以下是有关"内府"款器皿的考证:《北京考古40年》1990年182页中描述了北京市房山良乡镇窖藏中出土元代瓷器35件,有盘和经瓶(梅瓶)底部有墨书"余或兀刺赤王余"和"内府"等字样。
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中讲述:元代居住遗址中出土的黑釉梅瓶肩部刻"内府"字款。
《河北隆化县出土罕见元代瓷器》称:郭济桥副研究员对记者讲:出土的地点是鲍家营,出土肩部白彩直书"内府"的黑釉梅瓶,墨绘书"兴州公用"的盘子,说明鲍家营窑区烧造的成品,部分供应官府。此梅瓶的出土和以上种种都说明"内府"款是元代器物标识,是改正被误判而划入明代"内府"款识的重要证据。
为什么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有比较祥细的记载,唯独元朝的事情让人无从考证,这要"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仇元毁元的运动。《帝都》第301页:"同样元大都对于今天来说更像个传说,其物质形式几乎全部被摧毁,因此留存的文物太少了,古建筑太少了,史料太少了"正是以上的因素,元青花瓷器也难逃厄运,如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四旧"无处躲藏,最终被毁于一旦。这"内府"款的元青花更是变得扑朔迷离,就连《文物鉴赏叢录》这样的权威刋物,所描述的论述也没有肯定的结论。椐《文物鉴赏叢录》陶瓷(二)第124页2.传世或流散瓷器造于官窑,出自内府者多是真品,至若皇室仿造古瓷不惜工本,料精工巧多可乱真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编制〉2012年5月25日录于嘉兴图书馆。
照此看来要鉴定"内府"款元青花镶银口香炉的唯一可行之路,只能等考古出土同样的香炉或者等待中国元青花鉴定大师崔吉利教授上手后作出定论了。
有关"内府"款青花瓷器,被划入永宣年是明代万历十七年由王世懋书写的《窥天外乘》书中记载:"官窑,我朝则专设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内府是元代的建制,明朝根本不存在内府一说,而且明朝只有官窑,没有一个窑口为"内府"窑。作者王世懋的这一笔误,误导了青花瓷器的起源始于明,开启了"元代无青花"历史倒车。更有甚者他把元代的"内府"款青花瓷器误判给了明代永乐宣德两朝,但值得欣慰的一点是:作者王世懋对"内府"款瓷器的艺术价值作出了"内府烧造,迄今为贵"评论。从而成了史书中有记载的字款类青花瓷器的最高评价,难能可贵呀!
写到最后我再次重申,鉴定元青花"内府"款香炉的重要一环是尊重历史、尊重元代的印迹和特征,寻找方方面面的交叉论证。让它的幽蓝神釆在当下被重视,希望能让它重振昔日雄风,风光依旧。
2014年5月25日初稿
2018年7月30日修改
2020年2月21日疫情宅家再次修改